作者简介:廖西元,男,1964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研究员。先后在中国水稻研究所、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工作,历任中国水稻研究所副所长、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副局长,现任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党支部书记、司长。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总揽改革发展全局,以历史和全球视野,从时代发展前沿和国家战略高度,就科技创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讲话,形成了系统、完整、开放的科技创新思想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事业,尤其关心农业科技工作,2013年在山东考察时专门指出:“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安全环保法治化,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开展农业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准确把握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的深刻内涵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我们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全面准确把握其深刻内涵。
(一)准确把握科技创新的战略定位与目标
一是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是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的重要观点,也是学习领会贯彻落实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推进全面创新发展必须把握的首要问题。只有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才能最大程度增强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将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为巨大的现实生产力。
二是必须把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为科技创新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把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举措,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这是我国科技创新“三步走”战略目标。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是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的落脚点,我们要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推进科技创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添砖加瓦。
三是必须把自主创新作为科技创新的必由之路。实践告诉我们,发展科学技术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自主创新是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总的要看到,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这是一条必由之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现在已经取得很好的成绩,实践证明是大有可为的,是现代化建设最可依靠的支撑点。”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的重要观点,是推进全面创新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必须增强创新自信,把创新的主动权、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当然,自主创新并不是固步自封,它是开放思维下的创新,必须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更高起点上推进科技创新。
(二)准确把握科技创新的战略部署与任务
一是抓住重大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就是要在新赛场建设之初就加入其中,甚至主导一些赛场建设,从而使我们成为新的竞赛规则的重要制定者、新的竞赛场地的重要主导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抓住了历史的机遇,国家和民族才得以大踏步赶了上来。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实践迎来了历史性的交汇,这是推动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之间关系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当前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趋势提供了判别标准,又为我们紧紧抓住重大战略机遇提供了行动指南,一定要深刻学习领会。
二是实施重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推进我国科技创新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如:“我们科技总体上与发达国家比有差距,要采取‘非对称’赶超战略,发挥自己的优势,特别是到2050年都不可能赶上的核心技术领域,要研究‘非对称’性赶超措施”,“布局一批体量更大、学科交叉融合、综合集成的国家实验室,优化配置人财物资源,形成协同创新新格局”。这一系列战略部署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当前,我国部分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例如农业方面,我们的畜禽核心种源80%依赖国外进口;蔬菜等园艺作物优异种质资源缺乏,自主选育的高端设施蔬菜品种较少,设施番茄和辣椒国外品种市场占有率占60%以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坚决贯彻“非对称”赶超战略,按照“主动跟进、精心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明确主攻方向与突破口,在科技创新、条件建设、协同创新等“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努力打造后发优势,实现弯道超车。
三是明确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为我们更加系统地推进科技创新规划了基本布局,指明了奋斗方向。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要求我们夯实科技基础,在重要科技领域努力跻身世界前列。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要求我们加强科技供给,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要求我们强化国家战略导向,更好服务国家创新发展大局。把“三个面向”落到实处,科技才能真正成为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的国之利器。
(三)准确把握科技创新的方法
一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多年来,我国一直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其中一个重要症结就在于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着诸多体制机制关卡,创新和转化各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密”,“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体制藩篱,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路。”这就要求我们将科技创新作为产业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打造国家发展的原动力;把科技强作为国家强的前提和基础,把国家强作为科技强的终极目标,推动形成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良性循环和螺旋式上升,使国家强成为科技创新的根本价值导向。
二是把住和用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才看作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先决条件与根本支撑,他多次强调指出:“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创新驱动归根到底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我们要努力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要特别注重培养造就一大批十九大报告提到的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探索对创新人才实行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措施,体现对知识价值的认可。
三是把握改革这个创新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我们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完善点火系,把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 经过30 多年的改革创新,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有些发展难题尚未取得突破。比如,科技资源配置碎片化和行政化问题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科技与经济融合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力不强等。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和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要求,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与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同步发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推动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
四是用好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个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过去我们搞‘两弹一星’等靠的是这一法宝,今后我们推进创新跨越也要靠这一法宝。” 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的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速科技创新的体制优势,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推动科技创新持续健康发展。
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着眼时代变革前沿,根植中国发展实践,以创新发展为鲜明主线,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之光,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学说的重大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理论内涵。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不仅要学深悟透,还要将其体现在部署中、落实到行动中,牢记重托、不辱使命,努力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为实现科技强国梦建功立业。
贯彻落实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的基本思路
贯彻落实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必须顺应结构调整、产业融合、绿色发展的新要求,加快构建以“农业投入品的绿色化、生产过程的机械化、生产要素的集约化、产业模式的循环化”为主要特征的新时代中国特色农业技术体系,支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的质量效益竞争力。具体来说,要从以下三方面着力推进:
(一)抓住“一个根本问题”
这个根本问题就是要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解决科研与生产、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需要我们遵循科技创新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重点从三个环节入手。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调整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矛盾和问题是科技创新导向,解决瓶颈制约始终是农业技术进步的主攻方向;要适应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的变化适时调整农业技术进步路线。为此,我们明确了“三大转变”的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即:从注重数量为主,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统筹提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大力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从注重粮食生产为主,向粮经饲统筹和大农业转变,实现农林牧渔结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注重农业种养为主,向“种养加”、资源环境等全过程全要素转变,协同促进粮食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
二是落实绩效激励,明确科技评价标准。推进农业科研机构、农业科技人员分类评价,试点探索分类评价制度,重点评价科技活动的创新度、与产业的关联度和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评价结果作为加强有关支持的依据,推进评价结果与绩效激励挂钩,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
三是打造科技产业结合体,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见效。通过搭建平台、创新机制,引导各地各单位建立政产学研用联动机制,打造科技产业联合体,让育种、栽培、植保、农机、加工、经济等各方专家都参与进来,让农技推广机构、培训机构都参与进来,让作为市场应用和转化主体的企业都参与进来,建立健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协同创新的机制,最大限度发挥各方面优势,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
(二)坚持“两个轮子一起转”
这两个轮子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双轮驱动”,一个是科技创新的轮子,一个是体制机制创新的轮子。两个轮子共同转动,才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
一是在科技创新方面,重点实现“三个跨越”,即在战略必争的农业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实现率先跨越,增强国际竞争力;在受制于人的现代农业核心关键技术领域实现技术跨越,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在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技术领域实现集成跨越,突破一批瓶颈制约。这“三个跨越”,体现了我们农业科技创新“顶天立地”的战略方向。
二是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重点调动“三个积极性”,即建立科研成果权益收入分配和依法依规持股兼职制度,使农业科技人员“名利双收”,充分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开展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员分类评价,扩大农业科研院所收入分配、人员聘用、岗位设置等自主权,充分调动农业科研单位的积极性;创建协作平台、创新联合机制,鼓励和吸引金融、企业等社会资本投入,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积极性。
(三)紧紧把握“三大战略重点”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七大战略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首先要看清世界科技发展大势;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抓农业科技工作,同样必须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大势,紧紧把握我们的战略重点。概括起来,要把握好“三大战略重点”:
一是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科技布局。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的主要方向。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农业科技工作重点要做好“三个布局”:布局在以转基因重大专项为重点的前沿技术领域实现跨越,研发颠覆性重大技术,培育革命性重大成果;布局在基础性、区域性、行业性重大共性关键技术领域实现跨越,紧紧依靠产业技术体系、创新联盟和产业科技中心,着眼解决东北粮仓绿色增效、华北麦区控水提效与生态修复等区域性重大问题;布局在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领域实现跨越,在全国建设一批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建立一批国家农业科技数据中心,持续开展观测监测任务,基本建成全国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网络。
二是创新机制集中力量办大事。在不改变现有管理体制的前提下,探索农业科技协同攻关和转化应用的重大机制创新,重点打造“三个团队”。首先,围绕产业链构建创新链,打造紧密结合型创新团队。例如我们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就是围绕产业链上中下游各个环节,覆盖从育种到栽培、植保、加工、设施机械、产业经济等创新链条的各个环节,构建起来的一支目标一致、任务关联、各有分工、相互配合的创新团队。其次,围绕解决行业性、基础性、区域性重大问题,打造目标导向型科技创新团队。例如我们的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就是紧紧围绕切实解决基础性、区域性、行业性重大共性关键技术问题,构建跨区域、跨单位、跨学科的协作团队,通过创新资源整合、创新主体融合、创新环节结合,深刻改变了单个学科、单项技术、单兵作战的格局,改变了孤立的、单一的、碎片化的科技创新和供给方式,有利于形成一体化综合技术解决方案。然后,围绕解决区域特色支柱产业发展,打造区域产业导向型科技创新团队。例如我们启动建设的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就是要推进农业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打造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引擎;立足地方实际,坚持产业需求导向,提高优势特色产业技术供给,依靠科技创新打造区域农业创新创业高地,培育区域农业经济增长极。
三是贯通“三大体系”实现“三级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价值创新、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对农业科技而言,实现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到推广应用的“三级跳”,关键在于实现农业科研体系、农技推广体系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这“三大体系”之间的上下贯通和无缝对接。从逻辑关系上来讲,这“三大体系”就像植物学上所讲的“源”“库”“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是提供科技创新问题的“源”,农业科研体系是提供科技创新成果的“库”,农技推广体系是解决成果转化应用的“流”,必须强“源”、增“库”、畅“流”,贯通这“三大体系”。首先,要以一致目标为导向来贯通。农业科研、推广转化和生产应用的一致目标是提升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围绕着这个共同目标,科研体系提供技术成果,推广体系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指导,农民培育体系承接新成果进行应用和生产。有了这个一致目标,科研方向就不会偏差,推广转化就不会梗阻,培育培训就不会盲目。其次,要以示范基地为平台来贯通。农业科研和成果转化应用,主战场在农田,在我们已经建立的各级各类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无论是科学家、农技推广人员,还是包括新型职业农民在内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都应该在同一块试验示范基地来搞研究、做集成、促转化、出效益,在同一块试验示范基地来实现从科学研究、试验示范到推广应用的贯通,形成具备技术先进性、经济可行性和应用可操作性的可复制模式,由此再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应用。此外,要以互利共赢为纽带来贯通。科学家、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民虽然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但是以互利共赢为纽带,围绕一致的目标和共同的工作平台,科学家可以获得一手的科学数据和成果专利等,农技推广人员可以通过对多个单项技术成果进行集成、熟化、简化和推广来获取工作绩效和合理报酬,农民可以实现增产增收、提质增效,从而真正获得三方共赢的结果。
深入实施农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要举措
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已经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阶段。我们要切实践行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以科技服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为总抓手,优化农业产品、产业、区域“三个结构”,服务农业企业、新型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三大主体”,解决节本增效、质量安全、生态环境“三大问题”。重点是抓好以下 7 项具体工作:
(一)有序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和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瞄准产业、企业或区域发展中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指导成立一批基础性、区域性和行业性联盟,旨在秉持大联合大协作的精神,遵循“一个产业问题、一个科学命题、一个项目支撑、一个运行机制”的建设思路,合力打造目标聚焦、任务明确、团队协同、资源共享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目前,按照“有任务、有目标、有团队、有资金、有考核”的基本要求,重点打造了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水稻绿色增产增效、奶业健康安全等20个标杆联盟,吸纳了343家科研机构、推广单位、企业和1923名科研骨干,凝练了117项年度创新任务,整合了5.15亿元各类资金。集成华北平原小麦玉米节水节肥等40项技术,在主产区成功举办多场现场观摩会,推动了联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系统研究了国内外有关科技园区建设经验和存在问题,总结提出了促进创新要素集聚、关键技术集成、关联企业集中、优势产业集群的建设思路,旨在搭建科技经济一体化平台,建设农业硅谷,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目前,我们按照科技创新能力强、科技型企业强、地区辐射能力强和地方党委政府积极性高的建设标准,牢牢把握“一个一个推动、建一个成一个、先建后认再挂牌”的工作要求,先后批复江苏南京、山西太谷、四川成都三地开展产业科技中心创建工作。三地产业科技中心建设在规划布局、政策创设、实体建设和引智引资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进展。
(二)建立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联合构建了50个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的服务国家目标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在促进我国农业产业进步和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建立了围绕产业实际问题开展全国性大联合大协作的运行模式,为现代农业持续发展提供了新动能。一是成为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主要提供者,研发了900多个新品种。农业部推介的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一半以上是由该体系研发的。二是成为新工艺新模式的主要提供者,研制成350多项新技术新工艺、110多个新产品新装备。“十二五”期间,农业领域2/3的国家级科技奖励成果是由该体系人员主持或参与完成的。三是成为政府咨询建议的主要提供者,完成了农业灾害与突发事件技术解决方案近 1000个,提供与产业发展有关的政策建议和调研报告4500余份。
(三)扎实开展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
按照“统一部署、系统布局、整合资源、持续稳定”的思路,今年我们启动实施了土壤质量、农业环境、渔业资源监测等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一是完成遴选布局。遴选建设了456个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试运行),建立了10个数据中心,明确了77项重点任务。二是确定指标和规范。根据“瘦身、聚焦”要求,全面修改完善实施了77项重点任务所需要的观测监测指标和数据标准规范。三是推进任务对接。组织召开了监测任务对接会,搭建了各数据中心与各省级实验站间沟通平台。四是签署任务书。组织各数据中心和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所在法人单位,以及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办公室三方签署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观测监测任务书。目前,已对456个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的观测监测人员进行了系统的业务培训,对30年以上农业基础性长期性观测监测工作情况开展了摸底调研,并将予以优先支持。
(四)不断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应用
以满足广大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科技服务需求为宗旨,拓展服务功能,推动基层推广机构从技术服务向公共服务拓展,从产中服务向全过程全链条服务延伸,从服务第一产业向服务多产业发展升级;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不同推广主体间人才合理流动、资源有效组合;促进融合发展,推动公益性推广与经营性服务优势互补、紧密结合;壮大推广力量,形成不同推广主体紧密协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力的良好格局。目前,农技推广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改革创新工作思路新、措施实、力度大,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在农业科技成果权益分享、持股兼职、分类管理等方面形成针对性强、操作性好的制度规范,受到广泛好评。补助项目顶层紧密契合转移支付项目“大专项 + 任务清单”的新要求,早动手、早谋划、早部署,赋予新内涵、新任务、新要求,提升了实施效果和财政支出绩效。“最美农技员”活动基层踊跃参与、社会高度关注,塑造了农技人员新形象,营造了良好氛围。
(五)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的指示精神,坚持目标导向、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培育的针对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增强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能力和培育工作基础保障能力。5年多的培育实践取得明显进展,目前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已超过1400万人。一批怀揣创新创业梦想的“新农人”加入职业农民队伍,成为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引领力量。如浙江省实施“农创客”计划,累计支持2000多名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其中不乏名牌大学毕业生。一批扎根农村经验丰富的“老农人”转观念长技能,成为稳粮增收的基础力量。如吉林省农安县种田能手武向全,创办天地丰种植专业合作社,探索用农家肥和黑沙土改造盐碱地,带动周边400多农户流转、托管土地7600多亩。一批高素质有学历的知识青年加速成长,成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生力量。如福建省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计划,支持1.2万名农民到省内涉农院校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
(六)着力推进农业科技分类评价和成果权益改革试点
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中央有关文件精神,组织开展农业科技分类评价和成果权益改革试点工作,探索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激发广大科研单位、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鼓励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目前,农业科技分类评价试点稳步推进,研究提出农业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评价初步分类标准。遴选确定了中国农科院作物所、江苏农科院、河北张家口农科院等19家中央、省、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作为2017年分类评价试点单位。编制形成了试点工作方案,制定了农业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评价指标体系,为指导推动试点工作提供了遵循。农业科技成果权益改革试点已正式启动,遴选确定了江苏农科院、陕西汉中农科所、山东德州农科院等 9 家省地级农业科研机构为2017年成果权益改革试点单位。分别从界定成果权益类型、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正确处理各方关系、统筹推进分类评价、建立完善配套政策等5个方面明确了试点内容。
(七)筹划举办“中国农业科技高峰论坛”
深入开展全球农业科技进展及相关政策的长期监测和研究分析工作,梳理国际农业科技热点前沿,跟踪国际农业科技重大进展,遴选中国农业重大科技成果,分析国家农业科技竞争力,深度解析国际农业科技政策,研判农业科技创新的新方向、新机遇、新举措,引领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方向,为国家农业科技发展提供战略性指导建议。拟在中国农业科技高峰论坛上发布年度《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报告》《中国农业重大科技成果》《中国农业科技十大进展》《国际农业科技前沿》等,组织专家解读国际农业科技政策,研讨重点领域发展策略。
贯彻落实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的工作要求
学习贯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引领支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重、难度大、要求高,我们必须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扎实的工作作风,切实把握好 4 条原则。
(一)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凝聚力量主动作为。
“全党同志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切实做到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铿锵有力、字字千钧。“四个意识”有没有、强不强,是衡量党员是否政治合格的关键标准,是检验我们政治素养的试金石。当前我国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还面临不少问题,农业科技赶超先进发达国家重任在肩。目标越伟大,使命越艰巨,就越需要我们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把认识统一到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上来,让理想信念真正在思想深处扎根,凝聚起不断前行的力量。
(二)敢于担当,勇挑重担积极作为。
担当精神是共产党人从历史中继承的优秀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面对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创新、转基因重大专项实施等重点和热点工作中的困难和矛盾,我们必须迎难而上,切实担当起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引领支撑的历史职责与光荣使命。
(三)锐意进取,开拓创新顺势而为。
随着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各种深层次的矛盾日益凸显出来,情况更为复杂,工作更加艰难。当今时代,百舸争流、千帆竞渡,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我们一定要勇于和善于开拓创新,向改革要动力、增活力,破除一切束缚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才能拿出新办法,闯出新路子,才能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四)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奋发有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喊出来的,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我国改革开放近40 年来所创造的奇迹,靠的就是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特别强调,全党要增强狠抓落实本领,把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有机结合起来,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真抓实干是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政治品格,也是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活动的本质要求,更是农业科教系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我们一定要把抓落实作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出实策、办实事,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不断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与部党组工作要求,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应用,科技对农业的引领支撑作用不断增强。2016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7%,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中还存在着三大问题:一是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二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机制尚未完善;三是科研推广人员创新、服务积极性尚未完全激发。我们要以这些问题作为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的着力点和突破口,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找到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工作路径。将学习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作为一项长期、重大的政治任务,坚持持续推进、坚持久久为功、坚持学用相长,将其贯彻落实到农业科教工作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迎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浪潮,以农业科技创新的丰硕成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推进乡村振兴助力加油!
专家点评(农业部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 侯曜禹):
领导干部讲党课,是我们党在长期思想政治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一个光荣传统,也是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形成合力的一条成功经验,更是在新形势下锤炼党性修养、强化理论武装、加强作风建设的一种责任担当。
廖西元同志的党课是农业部党员领导干部讲党课的一次成功范例,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坚持理论武装。党课姓党,廖西元同志讲的党课,紧紧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创新思想的深刻内涵,指出了科技创新的战略定位和目标、战略部署和任务,以及推进科技创新应把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讲得全面、深刻、到位,是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创新思想的一次很好的辅导。
二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这既是党课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增强党课活力和吸引力、感染力的关键所在。廖西元同志的党课,在原原本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创新思想的基础上,始终坚持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把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中央的决策部署融入到农业科技创新的具体实践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部党组决策部署的自觉性、坚定性。
三是坚持落细落实。我们常讲,党课不仅要使党员干部“愿意听”“愿意学”,更要听了学了以后“愿意做”。廖西元同志的党课,深入浅出,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对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深入把握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使人感受到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光明前景,从中感到有收获、受鼓舞,为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增添信心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