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一是科技创新又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创制出具有高产,抗枯萎病、抗细菌性疫病、抗叶斑病、白粉病等重要病害,抗豆象、蚜虫等重要害虫,抗旱耐瘠,品质优良、商品性好,株型直立、结荚集中、成熟一致不炸荚适宜机械化生产等突出特性的新种质81份,培育通过省级以上省鉴定品种9个,初选出适宜不同区域种植的高产广适多抗宜机械化管理的新品种34个,初步解决目前生产上抗病虫、耐干旱、机械化生产品种缺乏等问题。精细定位了绿豆抗豆象基因、抗旱基因及普通菜豆抗细菌性疫病基因,在相关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
二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成效显著。研究发现我国食用豆生产普遍存在大幅过量施用氮素化肥现象,研制出蚕豆、绿豆、小豆减施40%-60%氮素最佳施肥方案。开展绿豆枯萎病菌生理分化研究,筛选出18个高抗品种,为食用豆绿色防控和农药减量使用提供技术支撑。另外,抗病虫新品种示范,提高了食用豆产量和品质,降低了生产和劳动成本,解决了因打药和熏蒸造成的产品及环境污染问题。
三是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产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认真落实农业部有关农业提质增效、绿色发展和扶贫攻坚精神,围绕体系核心技术,采用科研+种植户+合作社(公司)模式,结合新品种示范和科技扶贫,在示范县和特困连片地区,建立核心示范区173个,示范推广中绿5号、中红6号、龙芸豆5号、青蚕14号、云豌8号、中豇4号等新品种75个,西北旱区绿豆地膜覆盖节水、西南区冬闲田稻茬免耕及蚕豆平衡施肥、东北区食用豆全程机械化节本增效、华北和华东区绿豆/棉花、绿豆/玉米等间作套种高效种植等新技术39项,示范面积7.48万亩,平均增产14.7%,增收4.4亿元以上。
四是为政府决策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2017年度向农业部及有关政府部门提交产业研发技术和工作报告及培训教材118份。申报各级成果奖励17项,已获准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获新品种保护权6项,申请农业部品种登记6项;研制省级以上技术标准9项、地市级6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培养国务院和地方政特殊津贴、创新型人才,及研究生等10余人;发表研究论文97篇(SCI 15篇);开展各类技术培训300多场次,培训技术人员和种植大户2万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5.89万份,免费提供种子2.63万公斤、农药1.26万公斤、化肥21.99万公斤,收益农民12.6万户。